秸秆处理技术迎来重大突破 国台数智酒业将联合深圳秸美引领白酒行业绿色变革
在“双碳”目标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下,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迎来重大技术突破。3月9日,由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深圳秸美”)、天津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的“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及成套装备”通过权威鉴定,被评价为“国际领先水平”。值得关注的是,国台数智酒业集团已与深圳秸美达成战略合作,将率先在酿酒废弃物的循环处理中应用该项技术,此举有助于破解酱酒产业生态治理难题,更为农业秸秆高值化利用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技术突破:生物酶解聚“吃干榨净”秸秆资源
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农作物秸秆,可收集资源量超过7亿吨,传统处理方式存在利用率低、污染重等痛点。此次通过鉴定的技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,通过自主创制的高活性生物酶,将秸秆中的纤维素、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高效分离,原料利用率接近100%。与传统工艺相比,该技术能耗降低70%、节水80%,且全程无化学添加剂,从源头上杜绝了黑液排放。
“这项技术实现了秸秆组分‘吃干榨净’。”深圳秸美总经理臧立华介绍,每吨秸秆可产出60%的生物基纤维和30%的黄腐酸有机肥。前者可替代进口木浆,后者则能促进土壤改良。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木浆进口依存度高达63%,而该技术规模化应用后,每年有望减少千万吨级木浆进口,助力产业链自主可控。
酿酒业生态革命:从污染源到资源链
作为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,国台数智酒业集团率先嗅到技术变革的机遇。酱香酒酿造过程中产生的红缨子高粱秸秆、酒糟稻壳等废弃物,长期面临处理成本高、污染风险大的难题。通过与深圳秸美合作,国台将酶解技术引入生产环节,使废弃物转化为纸浆原料和精细饲料,真正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天士力创始人,国台数智酒业集团荣誉董事长、创新生产力总师闫希军表示,未来,该科研项目将在国台数智酒业的协助下稳步实现产业化。一方面,国台将与深圳秸美合作,为工艺制定数字化标准,推动车间生产进一步完善,实现智能化、产业化,为未来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提供参照;另一方面,双方将进一步抓好全局性规划,推动形成封闭式的生态型、单元化的产业园式的产业模式,从源头到关键酶解技术到下游产品,形成三大产业,让农业高附加值技术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,推动农业产业进位升级。
有行业专家算了一笔账:以遵义市年种植100万亩有机高粱计算,可回收150万吨秸秆。若通过酶解技术加工,预计年产值超30亿元,同时减少数万吨碳排放。更深远的意义在于,该技术可推动酿酒包装产业链本地化——贵州白酒包装年产值已超百亿元,而秸秆制浆技术的落地,将显著降低包材原料的物流与进口成本。
政策赋能:绿色农业与“双碳”战略同频共振
深圳秸美董事长陈晓红表示,该项目有三重效益,一是减碳效果显著,以绿色低碳的生物酶技术替代传统的高温强碱蒸煮工艺技术,碳减排绩效效果显著。二是进口替代,节约外汇。该项技术的产品之一生物基纤维,可替代阔叶木浆,降低木浆进口,减少外汇使用。三是有机肥替代化肥。工艺中可生产生物基纤维占秸秆重量的60%以上和可溶性黄腐酸有机肥占30%以上,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。
这项技术的产业化推广,恰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。《“十四五”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需达到86%;《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》则要求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评价称,该项目通过“酶-装备-工艺”全链条创新,为生物质精炼提供了标杆范式。尤其将合成生物技术深度融入农业领域,既破解了‘卡脖子’的原料依赖问题,又培育出新质生产力,对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具有双重价值。
未来蓝图:构建零废弃的农业生态圈
技术的星辰大海不止于酿酒业。据规划,深圳秸美将与国台、天士力等企业共建生态产业园,拓展三大应用场景:第一,以秸秆生物基纤维替代木浆,推动包装行业绿色转型;第二,黄腐酸肥料规模化替代化肥,助力耕地质量提升;第三,通过秸秆收储网络建设,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。
行业预测,若该技术在全国推广,每年可减少秸秆焚烧约1.2亿吨,相当于减碳3.6亿吨,同时创造超千亿元的生物基材料市场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种“田间到车间”的循环模式,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路径——让每一株秸秆都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绿色燃料”。
业内人士认为,从实验室的酶分子设计到万吨级产业化验证,这项历时十余年的技术突破,印证了“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”的战略导向。当传统白酒巨头与生物科技新锐携手,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革命正在发酵。这不仅关乎一杯酒的纯净,更承载着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。在“双碳”目标指引下,这样的跨界创新或将催生更多“点草成金”的奇迹。